向“新”而行④|为大国重器造“空调”——对话湖北迪峰董事长伍佳元-新华网
新华湖北 > 正文
2024 06/18 19:05:29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向“新”而行④|为大国重器造“空调”——对话湖北迪峰董事长伍佳元

字体:

(点击视频,观看完整访谈)

  热交换是自然界简单而普遍的现象

  平衡“冷”与“热” 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原来只是生产农机具的小型农机厂

  现在却能为世界最大发电机组制造“空调”

  不仅如此,在许多“国之重器”里

  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新质生产力调研行全媒体访谈

  湖北迪峰换热器公司董事长伍佳元

  讲述20多年专注创新发展

  终于找到独特“冷热”相处之道的故事

 对话实录:

  从一家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县级小企业,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生产农机具的小型农机厂,到为世界最大发电机组制造“空调”,被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指定为产品供应商,继而成为国内换热器工业领域的龙头企业。

  一路走来,企业的成长密码是什么?位于湖北黄石大冶的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伍佳元给出的答案是,“坚守初心,技术创新”。

湖北迪峰换热器公司全景

■小配件 大用途

  新华社记者:换热器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

  伍佳元:换热器又称“工业用空调”,是传热、导热、散热的一种热能交换器件。简单地说,工业领域中,设备工作都需要一个舒适的环境和温度,这样才能高效正常工作。我们就是专门对换热技术的研发和换热器的生产制造,包括客户的维护服务。

  我们可以生产2000多种换热器,大型的达到100吨以上,主要是用在石化行业上的大型空分压缩设备。小的不到一公斤,比如用于航空领域的换热器,以克计量。

  新华社记者:1998年企业改制,改制后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款1000万元,建立国内首个换热器综合性能实验室,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伍佳元:我们前身为始建于1953年的县级小企业——湖北大冶船舶辅机厂。顺应1998年改革大潮,企业完成改制。改制后,企业的发展重担主要压在我肩上了,当时39岁,我很清楚,要想生存,必须要靠技术。当时国内企业中,真正做换热器研发的几乎没有。要想研发,首先必须有实验设备。

  从冒险的角度,我既然作为改制后企业的负责人,就要承担责任。但我相信自己,借贷建立实验室,风险不会很大,也很有信心,因为当时整个换热器行业的技术状况,我都很清楚,知道瓶颈在哪里。

 新华社记者:实验室的作用怎么样?

  伍佳元:这些年,我们一直对实验室升级改造,目前来说仍在行业中首屈一指。实验室极大推动了企业的研发工作,现在我们研发生产的换热器品种超过2000个,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电站等行业,同时出口欧美等国际市场,被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指定为换热器供应商。我们还是工信部首批评选的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是中石化、中国船舶等企业的换热器重点合作单位。

  新华社记者:近期有什么研发成果?

 伍佳元:我们刚刚研发出一款用在直升飞机上的换热器,可以保证直升机发动机正常工况,提高工作效率。飞机上天最核心的要求是重量要轻,在同等情况下,重量越轻越好。它设计的重量标准要求是5.8千克,我们不仅做到了只有4.7千克,而且换热效率比原来的标准提高了10%。

迪峰生产的大型换热器产品

■“小巨人” 大能量

  新华社记者:你们研发生产的设备用在很多“国之重器”上,是否感到骄傲?

  伍佳元:2022年12月,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投产发电,电站装有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级的发电机组,发电机组的换热设备就是我们提供的。不仅如此,长江上所有大型电站,如三峡水电站等,还有秦山核电站等一些核电站,也包括国产的大型船舶,这些地方的换热设备都是迪峰制造生产的。我们最开始只做船用的换热器,现在天上、地面、水里都做,立体发展。

  迪峰作为小地方的一个小企业,生产的设备能够应用在这么多的国家大项目上,我确实感觉到很自豪。

  新华社记者:如果不用你们的换热设备,会怎样?

  伍佳元:如果没有换热器,电站的发电机组会因为温度太高不能工作,船舶的内燃机组也无法运行。比如在白鹤滩项目上,我们按照项目总体要求研发设计换热器,试验下来,相比较国外同类换热器,我们的换热效率整体提高20%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新华社记者: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这些“国之重器”的?

  伍佳元:这些重大项目原来一般是采用进口换热设备。这些年,我们不断研发、试验,小批量生产试验品,在不断试用中,获得相关部门的信任和认可,并成为相关企业的指定供应单位。比如三峡电站,原来换热器用的是进口产品,在后续维修更换时,就用上了迪峰研发的换热器。

  随着承担这些国家工程的项目越来越多,我们感觉压力和责任也越来越大。现在我考虑最多的还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必须时刻保证产品性能和质量,才能不辜负国家的信任。

迪峰生产的小型换热器产品

■“小龙头” 大创新

  新华社记者:很多人说换热器是传统产业,你认不认同?

  伍佳元:我不认同这个说法。虽然换热现象普遍而简单,但是越简单的现象,值得研究的东西也越多。我个人觉得,现在的换热器,只是把这个现象很简单地实现的一个阶段。后续研究的空间非常广阔,甚至可能出现革命性的技术。比如我们现在开展的压缩空气储能研发,就是按换热理论来做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的创新研究一直在投入。在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合作。迪峰现在掌握的换热器核心技术,在石化大型空分换热器、核电产品安全型换热器、超临界火力机组燃气轮机高效节能氢气冷却器等多个领域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新华社记者:你提出企业要“立体创新”,具体指什么?

  伍佳元:我理解的“立体创新”第一,企业的顶层设计,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体制机制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第二,生产方式的创新,现阶段我们要发力智能制造。第三,在前面两个创新的基础上,企业文化创新也很重要,一个企业最基础的是企业文化,必须要有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适应现代人才工作生活的企业文化。

  技术人员正对产品进行检测

■小心愿 大情怀

  新华社记者:你经常说“人一辈子要只做一件事,而且是要为了做事业而做事”,为什么这样讲?

  伍佳元:1998年企业改制的时候,我在员工大会上就是这样表的态。我认为,如果不把企业做好,第一对不起组织对我的信任;第二对不起员工对我的重托,当时全体工人无记名投票推选我负责企业;第三也对不起自己,组织给了这么好的平台,时代给了很好的机遇,我一定要做好。

  这一辈子能够保持初心,把换热器做好,这就是我的愿望。

  新华社记者:“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是你办企业的心得感悟?

  伍佳元:很多客户和我们有20多年的合作关系,他们一直相信肯定迪峰。如果任何情况下只考虑利益,特别是考虑个人利益的话,不可能和客户形成这样良好的互信关系。

  我们现在的定位是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导向,客户为什么要买迪峰的产品?要让他们感觉到,买我们产品的感受和其他人不一样。但凡企业要做长久,或者创造更大价值,没有“德”做基础是不行的。

  新华社记者:你怎么理解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伍佳元:新质生产力,最首要的是新技术。截至目前,湖北迪峰参与了换热器国家、行业标准制定8项,拥有各类专利及相关知识产权100余项。

  我终身的目标就是把换热器新的理论、新的材料、新的技术,革命性地往前推进一步,取得更大的突破。

迪峰公司车间里的文化墙

  策划:惠小勇

  监制:李鹏翔

  统筹:梁建强 余国庆 徐海波

  制片:王自宸 李思远 龙大虎

  导演:饶 饶 王自宸

  主持:王斯班

  编导:潘志伟 方亚东 刘天一 熊科香

  视觉:程 敏 肖艺九 张希祉

  配音:杨慕茜

  合成:陈 辉 殷艺宁

  鸣谢:武汉光谷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湖北分社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连迅】